馆政办字〔2022〕1号
馆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馆陶县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现将《馆陶县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馆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0日
馆陶县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的发生,加强和规范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我县农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人身健康。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植物检疫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河北省植物保护条例》《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邯郸市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概念与分级
1.概念
本预案所称有害生物是指对农作物及其种子、产品造成危害的植物、动物和病原微生物。
本预案所称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是指因有害生物的危害对农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紧急事件。
2.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分级
根据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量、疫情传播速度、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和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等,将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划分为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迁飞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到2亿亩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其他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到1亿亩以上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外来入侵的农业有害生物疫情造成1万亩以上连片或者跨地区农作物减产、绝收,或者造成经济损失达到1000万元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
(2)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迁飞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其他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外来入侵的农业有害生物疫情造成5000亩以上连片或者跨地区农作物减产、绝收,或者造成经济损失达到500万元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在本市不同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同时新发现一例以上外来入侵的农业有害生物,且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造成影响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
(3)较大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迁飞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在本市范围内发生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其他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在本市发生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外来入侵的农业有害生物疫情在本市造成2500亩以上连片农作物减产、绝收,或者造成经济损失达到250万元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新发现一例以上外来入侵的农业有害生物,且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造成影响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
(4)一般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迁飞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或者发生面积达本行政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其他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或者发生面积达本行政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0%以上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外来入侵的农业有害生物疫情造成1000亩以上连片农作物减产、绝收,或者造成经济损失达到50万元以上,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新发现一例以上外来入侵的农业有害生物的突发事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由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的应急处置工作,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在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要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轻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2.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控减灾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并将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预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从源头控制入手,坚持预防与控制相结合,认真做好应对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和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体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4.快速反应,科学控灾。建立、完善应对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准确监测,及时预报,快速反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控制有害生物疫情蔓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及时应对。
5.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在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要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有关设施、重复购置应急处置物资等。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信息交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县政府设立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指挥长,县政府对口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管理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综合执法局、县水利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委宣传部、县气象局及各乡(镇)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县应急指挥部按照国家、省、市、县有关规定,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需要由县政府直接指挥处置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承办县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督促落实县应急指挥部决定事项和领导指示精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负责接收和办理向县政府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协助县应急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县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农业有害生物疫情防治技术方案,起草相关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应对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预警机制;提出县本级是否进入或者结束预警、应急状态的建议,发布相关信息,并向毗邻县通报疫情;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应急保障措施,做好应急知识宣传培训工作,根据需要紧急组织调拨应急物资;对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部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发展和改革局:积极争取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县公安局:组织协调事发地公安部门维护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社会治安秩序,协助县农业农村局实施疫区封锁和对出入车辆进行检疫检查。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县级所需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县交通运输局:按照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规定以及县应急指挥部要求,做好职责范围内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依法协调事件发生地交通运输部门协助农业农村部门实施植物检疫措施;按规定协调县辖区以外行政区域交通运输部门做好应急处置人员和有关物资运输工作,做好国省干线公路保畅保通。
县卫生健康局:在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危及人身安全和人体健康时,组织、协调事件发生地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县委宣传部:协助做好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工作。
县应急管理局:负责会同县农业农村局发布灾情信息,组织应急队伍参与应急处置行动。
县应急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国家、省、市、县有关规定以及县应急指挥部要求,做好职责范围内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参照县应急指挥部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专家咨询组及职责
县农业农村局设立县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由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植物检验检疫和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
专家咨询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监测、报告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提出预警分级、启动预案、终止响应等意见,并负责制定应对技术措施、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建议。
三、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监测
县农业农村局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县级应急指挥部要求,在现有农业有害生物监测站点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县行政区域的农业突发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网络。
各监测站点要明确专人负责农业有害生物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汇总工作,对发生在县内外和境外可能对本县造成重大影响的农业有害生物信息及时进行核实或查询、分析,并对疫情是否可能对本县造成影响进行预测,提出处置建议,及时向县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省农业农村厅报告。
(二)预警
1.预警分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级别划分为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2.预警发布。县农业农村局和各类监测站点根据农业突发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级别预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3.预警响应。当发布蓝色、黄色预警信息后,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监测,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落实防控物资等各项准备工作;当发布橙色、红色预警信息后,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预警信息播报次数,做好人员和物资调度准备,做好相应防控应急演练工作。
县指挥机构视情况对本地区农业突发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进行督导和指导。
(三)信息报告
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发布与预警依照《河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等规定执行。
县农业农村局和各类监测站点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如实报告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信息,并做好记录和资料建档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谎报、瞒报、迟报、漏报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信息。
四、应急响应
(一)响应主体
Ⅰ级响应: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和统一部署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Ⅱ级响应:发生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当省应急指挥部决定进入应急状态后,本市各级政府应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按照省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Ⅲ级响应:较大和一般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县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由县农业农村局提出是否进入应急状态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部决定,当决定进入应急状态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本县进入应急状态后,县政府应当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该指挥机构在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领导下,按照有关预案规定,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二)响应措施
Ⅰ级响应措施:发生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国家应急指挥部决定进入应急状态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国家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响应措施。
Ⅱ级响应措施:发生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省应急指挥部决定进入应急状态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省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响应措施。
Ⅲ级响应措施:发生较大和一般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县级应急指挥部决定进入应急状态后,成员单位应当采取预案中的响应措施。
1.在进入应急状态后,除实施隔离控制的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发生地外,其他区域应保持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要加强对疫情监测工作。
2.依法对规定区域采取封闭隔离措施,切断有害生物传播和蔓延渠道。未经作出应急响应决定的应急指挥部批准,禁止携带有害生物的寄主及其产品和相关运输工具出入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发生地。
3.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立即拟定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并组织有关应急处置力量按照方案要求迅速开展疫情扑灭工作。
4.作出应急响应决定的应急指挥部要迅速组织协调应急工作人员和应急物资赶赴、运至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发生地。
5.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确定监测站点进行定时监测。负责检测的单位应当按要求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疫情监测及应急处置工作进度。
6.县农业农村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派人参加当地道路联合检查站,对过往交通运输工具进行检疫检查,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7.县应急指挥部应当选派专家赶赴事件发生地,具体指导疫情扑灭工作。
(三)响应结束
县农业农村局应当组织专家对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和灾情变化情况进行评估,认为应结束应急响应的,要及时提出建议,并报作出应急响应决定的应急指挥部批准。
(四)信息通报与发布
信息通报与发布依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市、县有关规定执行。
五、善后处理
(一)总结评估。应急响应结束后,县农业农村局应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对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损失、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评估。总结评估结果上报县政府,并报送市农业农村局。
(二)灾后恢复。应急响应结束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取消各种限制性措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疫情监测和灾后恢复等工作。
(三)社会救助。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发生后,受损害严重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做好受损单位或个人的救助工作,为恢复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物资支持。
(四)奖励与惩罚。县政府对在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在农业突发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拒不履行法定应急处置义务,造成疫情扩散或重大损失,以及贪污、截留或者挪用应急资金、物资的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保障措施
(一)人员保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对农业有害生物的识别、检疫、防治等专业技能。
(二)物资保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储备必要的农药、防治设备、油料、运输车辆等物资。在此基础上,可以与农药、防治设备等物资生产企业签订合同,实现应急物资动态储备。
(三)技术保障。县农业农村局和有关科研教学单位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农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动态,对有潜在危险性的农业有害生物检疫技术、防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通信保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系统,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保障联络畅通。
(五)经费保障。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处置所需经费列入县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或者按程序报批预备费解决。
(六)监督与演练。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专家意见和不同时期农业突发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及潜在的威胁,对专业技术人员和防治专业队伍进行培训,并结合实际进行防治实战演练,提高应对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能力。
县农业农村局对乡镇政府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和实战演练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七、附则
本预案实施期间,若因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出现调整或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县农业农村局要及时提出修订建议,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