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政办字〔2020〕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1月6日
馆陶县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
食生产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政办字〔2020〕204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防止耕“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邯政办字)〔2020〕94号文件精神,切实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管控、激励引导,分类施策、稳妥处置,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发挥比较效益的关系,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切实防止耕地“非粮化”。落实粮食主产区责任,发挥我县粮食主产区优势,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二、全面开展耕地“非粮化”排查,切实提高耕地利用率
(一)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我县2019年底已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32万亩、玉米27万亩)划定任务,并落实到地块。针对个别地方发生耕地性质改变或不能种植目标作物等问题,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对粮食种植面积大但划定面积少的进行补划,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补划,2020年底前完成。各乡(镇)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日常监管,一年两熟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必须保证至少生产一季粮食。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政府)
(二)开展耕地“非粮化”排查和全面整改。各乡(镇)要对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摸排,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同时摸清存量问题底数;在摸清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坚持实事求是,分类稳妥处置,不搞“一刀切”,2021年2月底前完成。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作为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要保障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料、蔬菜、棉花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耕地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政府)
(三)完善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建立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引导流转土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从事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对工商资本流转和托管土地用于粮食种植,尤其对采用节水高产品种及配套技术从事粮食生产的优先给予支持。对工商资本违反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规模流转耕地不种粮食的,一经发现坚决予以纠正,并立即停止其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政府)
三、保面积提单产促优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压实任务保面积。按照市下达我县的粮食生产任务目标,制定我县的粮食生产落实方案,并将粮食面积、产量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压死责任,并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按年度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政府)
(二)夯实基础保增产。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坚持整县推进、集中连片,加强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等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建成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2.5万亩。(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政府)
(三)优化布局促优质。到2022年以柴堡镇、路桥乡为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6万亩、黑小麦4.5万亩。建设以魏僧寨、柴堡为重点的谷子产业带,同时,以寿山寺乡为重点发展高油酸花生1万亩,打造粮食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政府)
(四)荒闲地利用保增量。全面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建立春种前荒闲地摸排机制,摸清荒闲地底数,提出利用计划,每年3月1日前解决到位。对农产品生产优势区的季节性抛荒和常年抛荒地,积极动员农户进行复种,或采取村集体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形式,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对因严重沙化、地形不利、土壤瘠薄而荒闲的耕地,大力发展杂粮杂豆、花生、薯类、核桃、柿子等抗旱耐脊农产品。(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政府)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按照本方案要求搞好自查,摸清底数,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各乡、镇政府要将排查整改方案及贯彻落实情况于2021年1月10日前报送农业农村局,并抄送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本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日常监测,建立常态化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机制。按照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安排部署,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耕地种粮情况监测。在粮食生产区设立监测点,每年10月下旬、7月上旬分别对小麦、玉米播种情况,按一定比例抽查监测,并将监测情况报送农业农村局。建立耕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各乡、镇要对本区域耕地种粮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大情况及时报告。(责任单位:各乡(镇)政府、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用好新增耕地指标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政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国家和省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要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真正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旱涝保收的“保险田”。二是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功能,补强农业机械关键环节。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积极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对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优先评定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市级示范社,优先推荐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示范社。引导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依托农机购置补贴、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等项目,支持开展玉米籽粒直收、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支持建设粮食产后烘干、加工设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动各地重农抓粮、务农种粮积极性。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争取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到2022年,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政府、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三)强化目标考核和宣传引导。在粮食安全责任制年度考核中,突出对防止耕地“非粮化”、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内容的考核,加大考核分值比重,增强考核评价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对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表扬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通报约谈,并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相衔接。强化宣传引导,搞好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宣传,进一步营造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加强典型宣传推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引导种粮主体和农户积极发展粮食生产。(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政府)
解读链接:馆陶县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解读